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

我們很需要去瞭解什麼是「社會企業」

撰文者:社企流 發表日期:2014/11/29

編按:原文為Giveacar Ltd的行銷與業務發展執行長Joe Casey以第一人稱撰寫。她認為,每一個社會企業都必須以五個W問句來檢視自己:社會企業是什麼?(What is a social enterprise?)、社會企業在做什麼?( What does it do?)、為了什麼而做?( What is it for?)、為什麼必要?( Why is it necessary?)以及可以實現什麼嗎?(What can it achieve?)

記者為了如實向觀眾呈現新聞報導,通常會用五個W問句(Who, What, When, Where, Why)來收集所需的資訊;這就如同我們在辯論時,也會透過「三的法則」(Rule of Three)來刪除對論點沒有幫助的資料。
這些方法同樣有助於社會企業聚焦重要的問題,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一些華而不實或言不及義的討論上。對某些社會企業來說,聚焦問題並不容易,所以用對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,像是慎選一句話定義自己,會比造作的公關文宣來得有效,因為它不只是行銷工具,更是90%顧客對你的第一印象。
然而,「社會企業」這四個字本身就是比較籠統的詞,以下三個問句中使用的幾個詞彙,例如:有助於(Benefit)、社群(Community)、道德的(Ethical)和社會影響(Impact),可以用來衡量你的組織是不是社會企業,或是離社會企業還有多遠。
1. 產品或服務是否合乎道德?產銷過程是否誠實無欺?以及是否有利於大眾而非個人?
2. 商業模式是否對需要幫助的社會或社群有所助益?有辦法精確衡量社會影響力嗎?
3. 能否公平地分享利益給其他利害關係者,而不是只有自己人獨享好處?
以合作社(Cooperative)這種商業模式為例,它致力於為其社員謀求最大的福利,可說是當今社會企業的雛形。合作社的成功主要是設定明確的社會目標並盡力達成,這些社會目標可以是利潤的分配比例、社員的所有權,以及持續的社會投資。
此外,一般企業在回答必要性的問題(Why is it necessary?)時,往往比社會企業容易得多。對一般企業來說,獲利是核心;但對社會企業來說,獲利雖然是必要,但不是首要。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是將獲利視為影響力的泉源,泉源的必要性僅僅是保持河水的流動,而不是像一般企業一樣,試圖產生更多的河水。
最後,如果你不清楚去定義「可以實現什麼?」(What can you achieve?),而只是告訴自己凡事盡力而為,那麼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。因為當你寫完募資計畫,開始募資時,你會發現,要說服投資人「你的社會企業值得投資」這件事,絕對遠比你想像中的難。


(原文來自 社企評論風向球/Red Jacket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